3)第五十五章 惯例_从大学教师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即使你有好的观点,如果没有经过论证,就连投递都会缺乏渠道的。

  大家围读许久,没人说话。

  沈光林的人缘并不是真的不好。

  他动不动带着牛肉去做客,也积攒了不少的好感度。

  而且,他为人大方,谁有经济上的困难,他一定伸手帮忙,从来不求回报。

  上次,他去香江考察,给每位老师都带来了礼物。

  当然,大家不是看重他的礼物,是看重他会做人。

  李老师就有点不行了。

  他经济上也拮据一些,为人特别会算计,基本上从来没有什么社交行为。

  而且,他什么时候写的论文大家也都不知道,想必应该不会作假,但是要说沈老师处心积虑的去“偷”他的论文,根本不存在。

  并且,在沈光林准备的资料里,有不少其他老师参与的部分。

  比如,教数学的张老师就帮助他计算了不少推导过程,而且他的一些小论点大家也积极参与讨论过。

  沈光林完胜。

  沈光林的论文完成度很高,论点论据准确,引用无误,而且在辅助资料中,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参与其中的影子。

  反观李老师的论文,虽然整体思路跟沈光林的差不多,但是瑕疵不少,甚至有些不影响主干的小观点还是错误的,只能说还处于待完善的阶段。

  要说从时间起始点上来看,确实李老师的发起时间更早。

  但是,论起完成度,肯定是沈光林的论文更具有说服力。

  接下来争辩的就是学术创意了。

  这种事情有意义么?

  当然有。

  因为1956年,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如何产生的,这件事是一个争端,到现在杨李两个人谁都放不下。

  双方当事人入场。

  院长亲自主持:“两位老师,你们的论文我们经过评审,认为两个人互相都不存在抄袭,两个人能够有类似的结论出现,恰恰说明的科学的严谨性,科学的本质就是走向同一个终点......”

  沈光林当然知道李老师没有抄袭自己的,但是自己也完全没有去李老师那里看过他的资料,并且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打听过。

  “这件事只能算是研究项目的巧合和重叠,也说明两位在这一论点上达到了相同的高度,恭喜二位……”

  “那成果算谁的?这个课题我做了好几年了,不可能因为他是你的学生你就偏袒他。”

  李副教授是不怕院长的,甚至为了表达刚正不阿,他也是可以和院长拍打桌子的。

  “沈老师,你怎么看?”

  “我服从学校的决定,我的成果足够多,并不差这一个小课题。但是我的论文已经发出去了,是不可能撤回的。在国内的宣传口径上,我倒是可以做一些让步,比如两人共享发现。”

  沈光林觉得自己是占了“先知”的便宜,做的就不好太过分。

  但是即使如此的礼让,沈光林也没有获得感激。

  “不要装清高了,这个课题是我解决的,成果的归属权在我。”

  “好的,那我就不装清高了,这件事还是按照国际学术专利的惯常习俗来吧。”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