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9章 论父母官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未让臣饿过肚子。”

  “令堂爱卿,所以不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是琐事,把阁下的冷暖饥饿看做了头等大事。而黄卿今日把官员比之民之父母,却以为教化之治,比百姓的肚子更为重要,这真是为人父母的想法吗?”朱由检的说法,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有些难以言对。

  黄道周依然还是觉得有些不服气,他有些执拗的说道:“但是陛下现在增设官职,这些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还是要从百姓的口中夺取口粮吗?”

  “顺天府的正式官员不过区区不到10人,这看起来的确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朕这些天看了一本《宛署杂记》,这本书倒是很有意思,记录了当时宛平县的时事和掌故,作者沈榜是万历十八年的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朕建议各位大臣闲暇之余不妨看看。

  这位沈夫子可是一位能人啊,他上任的时候,宛平县财政仅存50余金,可是宛平县一年的消耗却需要6千‘有奇’。他上任三年之后,宛平县的财政支出不仅能够满足一年之需,而且还积累了‘千金以上’。

  不过朕今天要谈的不是这位沈夫子理财能力,而是想要谈谈这本书的第三卷职官,这卷书上记载着,宛平县的正籍官员为:知县一员、县丞二员、主簿一员、典史一员,此外还有四处巡检司巡检四员。官员加起来不到9人,看起来的确是简政了。

  但是宛平县在籍的县吏有44名,书办18名,皂隶49名,门子6名,管理仓库的斗级6名,更夫5名,广源闸的闸夫十名,库子2名,总数约130余人,这些还是国家发给钱粮的。

  此外还有各处的铺兵、白役这些不发钱粮的,大约有1千余人。朕到是想问问了,这些人朝廷不发钱粮,难道靠喝西北风活下去吗?

  9名官员,要管理1400余名小吏,管的过来吗?朕更听说,地方上某些县官不识实务,一味以息讼为美政,导致县务尽操于小吏之手,地方百姓不识国家法纪,只知当地豪族猾吏之名,这还是大明朝的天下吗?”

  崇祯提起《宛署杂记》开始,那些没有经历过地方州县,也没有看过这部杂书的官员们,就开始后退了。

  对于这些平日里只看些四书五经,或是约上三、五好友谈诗作画的官员来说,崇祯谈的东西,都是他们往日里一向鄙视的俗务,也是幕中师爷们该干的事。

  黄道周有些骑虎难下,要是谈论起经义来,就算是三个崇祯也不是他的对手。

  黄道周5岁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11岁即善文章;14岁游学广东博罗,获誉“闽海才子“;18岁居铜山海中塔屿耕读攻《易》;20岁开始与灵通山结缘;23岁就开始致力讲学著作。

  他可是一位真正才富五车的才子,但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