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章 借调式写作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的担心尽去,“这样最好,最好。”

  另一边,林为民听到覃朝阳亲口确定要用自己的稿子,心中也很高兴,这一趟总算是没白来。

  把这些有潜力的苗子借调到出版社、编辑部写作、改稿,吃住都在这里,在编辑的帮助下修改作品,直到能达到发表或者出版要求与质量为止。

  小说的刊发、出版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的,最后拍板发表需要经过编辑部开会,由主编最终拍板。《尤拉之死》递给覃朝阳后,还没来得及上会讨论。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确实结结实实的为文坛培养了一批人才。

  对于文学来说,这真是个最好的年代。再往前五百年,或者再往后五百年,恐怕都不会有这样好的时候了。

  当时文坛新作品青黄不接,难以支撑国人的文学阅读要求,很多出版社、编辑部就只能从一些业余作者的来稿中发现有希望的苗子。

  林为民诚恳的又邀请了两遍,龙世辉一直推辞,唐玉秋便拉住了林为民。

  比如马骥才,写了一本《义和拳》被国民文学出版社看中,然后借调到社里,在这里一住就是两年,不仅把《义和拳》的稿子改出来,期间又写了姐妹篇《神灯》。

  几人起身相送,覃朝阳走后,林为民看了一眼时间,都晚上六点多了。

  回去的路上,林为民拉着唐玉秋去国营饭店吃了顿饭。

  可这些好苗子一点写作经验都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人便想出了“借调写作”的主意。

  覃朝阳现在是编辑部的副主任兼主编,在稿件选用上不能说是一言堂,但至少是占了决定性作用的。

  林为民点了点头,想来这些人里应该有些知名人物,可惜他一个都不认识。

  前些年国内的作家们都遭了殃,导致改革开放这几年国内的文坛空荡荡,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很多作家都是在这个阶段成名的原因。

  聊了十几分钟,覃朝阳起身,“行,那你们继续聊吧,我先走了。”

  “稿子质量没问题,就是风格太灰暗了一些,跟我们杂志的整体风格有些不符。”

  如今他当了《当代》编辑部的半个家,仍旧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一如既往的支持新人新作。

  “荣老师,时间都这么晚了,您还没吃饭吧?咱们一起去外面吃点饭吧。”

  “以后有新写出来的稿子可以先拿给我们看看嘛,发表不敢打包票,但提提意见,让作品质量更上层楼也是好的。”

  吃饭的时候,唐玉秋还在跟他聊着在国民文学出版社的见闻,林为民听完心中颇有些感慨。

  人家为了他的稿子跑前跑后,连饭都没吃,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回去。

  很多经历过这样时代的人在若干年后,总会时不时的发出叹息或者愤怒,这才多少年啊,文学怎么会变成人嫌狗厌的东西呢?

  林为民身处这个时代,才算看明白,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

  那些被记录在时代碑刻上的名字和作品,当然有其自身才气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这个时代给了他们发光发热的机会。

  准备上推荐了,这几天三更。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