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58章 布老虎丛书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丛书。

  自77年之后,中国的作家有过一段非常滋润的日子,那个时候稿酬制度刚刚恢复,大部分作家都是兼职,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搞写作。

  除了有工作,还有稿费,在物价还未上涨的年代,如果能够发表一篇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就可以轻轻松松入账百十来块钱,相当于两三个月的工资,这一年都可以过的很滋润。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稿酬的涨幅远远没有追上物价的涨幅,同样是一篇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很多杂志社给出的稿酬标准也就千字20块左右,还不及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

  像国文社这样愿意支付给作家高稿酬、高版税的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界其实并不多,大多数出版社的效益都不算太好,根本没有底气给那么高的稿酬和版税。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愿意和国文社合作的原因之一。

  稿酬涨幅缓慢甚至是滞涨,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一些本就生存艰难的刊物,收稿更加困难,更别提收到什么好稿子了。

  如此恶性循环然后病急乱投医,赶上报刊改革潮流,便死马当活马医的改一下。

  说回稿酬的问题,根据调查:1992年沪上专业作家有17人都是靠文协工资和稿费为生。一级作家工资收入400多块,二级、三级作家的工资则分别是300和200多块。

  而这一年,沪上的的人均月支出是270块钱。

  三级作家的工资堪堪与人均月支出持平,如果没有稿费,连养家都办不到。

  没有作品发表,等于收入锐减,入不敷出。

  当物价飞涨,工厂、企业的工资数倍于从前时,当年可以依靠工资和稿费过的很滋润的作家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很多专职作家,在工资没有大幅涨幅的情况下,稿费涨幅又撵不上物价涨幅,收入等于变相减少,度日艰难。

  应该说,自建国以来物质生存的艰难,第一次在如此直接的影响到作家群体。

  而就在此时,“布老虎丛书”应运而生。

  它用高稿酬、高印数吸引知名作家加盟,在创办之初就异常火爆,以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为中国文学的市场化道路走出了坚定的一步。

  后世直至二十一世纪,仍有很多作家是通过“布老虎丛书”暴得大名比如郭小四、卫慧等人。

  而如果要细究“布老虎丛书”成功的根本,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

  第一,是高稿酬、高印数。

  1990年9月7日,《著作权法》通过规定:可以按照合同支付报酬。

  稿酬制度不再统一化,出版市场逐渐放开,华艺出版社也因此成为国内支付作家版税的第一家出版社,国文社紧随其后,成为当时的弄潮儿。

  但版税制度也并非是“万灵药”,开启版税支付制度,意味着作家们的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