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38章 提前返航_明初第一豪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虽然在火器与这个时代的技战术方面张小磊多少还算是有一些领悟力,尤其是相比其他架空小说中的主角来说,然而在技术方面不论文还是理,就都不是强项了。也许再真正懂行的人来看,那些技术细节应该不是很难,可在张小类看起来就多少有些显得费力。技术发展到古代农业社会后期,似乎并不是如同原始时代一样一个简单的点子和要领就可以让并不怎么熟练的外行中迅速推广开来的时候了。当然张小磊也十分清楚,如果不是有着在推广转化方面十足的把握,崇明岛上的孩子们是不会拿一些还不成熟的东西糊弄自己的。

  这个时候的张小磊忽然想到的是其他一些问题,李辉等天才组的孩子们其实也想到了,只是还在犹豫要不要主动提建议。毕竟国政方面的建议可不同于技术项目开发,要是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

  “五年后,我们每年下水的船只应该有七万吨左右的规模了吧?保有量应该是。。。”不论是棉布纺织还是丝绸,很显然都是以棉花或者桑树等经济作物为基本原料,这些农作物的大规模推广,甚至需要新朝政府有组织有动员的发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以后有可能的毛纺行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大规模的养羊,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或多或少带来一定农业问题。

  此时的张小磊已经越来越明白农业对于一个社会近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意义,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海外收购或者说掠夺粮食了,一个重点方向就是印度乃至南洋一带。理论上说印度乃至南洋一带外加上日朝,人口就应该不逊色于此时的新朝。按照百分之十城镇化比例来提供粮食计算,至少能够提供两千万人所需要的每年数百万吨到千万吨左右的粮食。而就算是利用人力螺旋桨的优势年均每年四趟,似乎也至少需要二百万吨船只才够,这还不算移民需求。当然另外一个增加农业供应能力的方法是同时移民减少人口压力。

  “海船造船的成本似乎多达百贯之多,这似乎有些太高了。如果不追求长期的使用年限,仅仅追求数年左右的出海寿命。。。”当张小磊想到这些的时候,又在心中迅速否定了自己的答案,降低质量标准去远洋,毫无疑问会增加出事的概率,算下来还是不划算的。何况新朝并不缺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的伐木工和运输工。造船工匠本身才是最大瓶颈。

  “应该是明年四万吨,后年五万吨,大后年七万吨,第四年九万吨,五年后我们年下水的船只应该超过十万吨,那个时候我们应该就有了六七十万吨可以远海运输的船只。还可以用一些远洋能力并不是太强,质量要求也并不是太高的船只用于距离并不是太远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