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_重生美利坚,这是我的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

  本文之前一直提到,电子街机在北美的销售情况没有本子好,因为地广人稀不好运送,密集街区容易铺满什么的,并且还引用了任天堂北美前社长荒川实的新闻采访和报道作为佐证。

  然后……

  这几天在写《吃豆人女士》,翻这个游戏的资料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电子街机在北美的销售情况可能不如本子,但差距似乎并没有辣么夸张,原因则是北美那个年代电子街机的盗版程度很严重。

  之前写过,当雅达利在抄袭米罗华的乒乓球游戏时,其他公司也在抄袭他的《Pong》,这种奇葩的情况导致电子游戏点燃了整个北美市场,但是他们在被米罗华告上法庭时,总销量不过八千台。

  让电子游戏传遍北美的其实不仅仅是雅达利,还有无数盗版商。

  虽然在米罗华的强力打击下,盗版商们死了好多,但在雅达利大崩溃之前他们还是有的,只不过很多都是小作坊,一个地区生产那么一点,可加起来也有一定规模,而《吃豆人女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所以,我当时就觉得,电子街机在北美应该卖的很好,单一游戏应该销量也不错,在等我抱着这样的念头去寻找资料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时间太久的原因,我无法从中文或者英文的游戏资料里搜寻到有关当年盗版影响多少销量的信息,我只在一本音乐杂志《Cashbox》里找到了盗版的报道。

  这款杂志很有趣,他虽然是音乐杂志,但是当年为了蹭热度,他报道了南梦宫和他们代理商之间因为《吃豆人女士》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也就是南梦宫是如何把《吃豆人女士》这款不属于自己但卖的很好的盗版游戏变成自己的正版游戏的。在那里面提到,因为盗版的猖獗,所有很多电子游戏公司在报收入时很喜欢把自己的销量归于盗版。

  虽然这种‘避税’方式很拙劣,但当年其实没几个人搞得清楚电子游戏的生产成本到底是多少的,进一百根2K的内存条可以做一百台机器,也有可能制作五十台甚至二十台机器(就像《吃豆人》一样,雅达利的移植程序员表示这款游戏得吃四根内存)。

  至于CPU的损耗就更好解释,前文备注过,史蒂夫·乔布斯和诺兰·布什内尔都证明,当年很多电子公司都是用嬉皮士这种人做机器的,制作时的损耗就成为了最好的借口,因为他们不专业。

  由于这个不是石锤,而且《Cashbox》这个杂志本身就臭名昭著,他们喜欢乱报数据,有着很多恶劣的前科,所以我个人也无法确定当年的报道是不是真的,而之所以发个单章,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啊,《Cashbox》说的可能存在着一定的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