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9章 进京_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对老婆、对孩子------

  他对不住。

  当然,不是说林燕没毛病,作为妻子,不理解和信任老公是最大的错误。

  这也许就是俩人感情走到冰点的主要原因。

  去北京前艳华找老谭谈了一次,说的当然是孩子的事,同时提出从今年开始退居二线,不再参与管理,和老邓过神仙日子去了。

  老谭同意,同时祝贺她和老邓,希望天随人愿,给他俩添个一男半女。

  现在,整个阿巧交给了老谭,比以前更累了。

  到达北京,比他先到两天的周晓梅和东道主王淑兰在车站接了他,没做停留,直接到了柳林路正在装修的饭店。

  装修已近尾声,再有半个月完工。饭店的一切手续大部分办完,差消防和卫生许可,这两个证得等装修完验收合格了才能发。

  不得不说王淑兰是个交际创业型女人,在晚上给老谭接风洗尘时,来的有区干部和食药局的领导,还有主管消防的。这些人无一例外的和王淑兰都成了朋友,有的已是好姐妹,无话不说相谈甚欢了。

  人各有长处,善于交际朋友多,朋友多资源就多,这本来就是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事业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天,老谭开始筹建北京团队。

  把华清调过来做厨师长,苏娅琪琪格调过来做饺子主管,在苏州表现不错的李静任经理,她的督导职

  位由总部派过去的一个老店长担任。

  三天后,这些人陆续到任,在周晓梅的带领下开始筹备人手,集中培训。

  由于是进京的第一家店,老谭格外重视,亲自带领厨师和档口老大到京城的大小饺子馆考察,其中包括一些做得好的知名中餐馆。

  然后亲自设计菜谱,在保持阿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食文化元素,保证一开业就打炮。

  当然,最大的亮点是开放式厨房和养生酒,最吸引人的是东北饺子酒文化。

  另外融合了现代元素的东北民俗风情的店面也是亮点,在整条街上吸引着老百姓的目光,都盼着早点开业,好进去尝尝。

  这期间说一下对员工的培训。

  业务技能方面的华清和李静负责,有流程有标准有实操,做的很好。

  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老谭亲自做,员工有一小部分是从省城和呼市调过来的,其余大部分是新招的,其中包括两个主管。

  第一天培训有一堂情景教学,老谭讲的是孝道感恩,朴实的语言加上真诚的讲述,员工们深受感动,大部分人都哭了。

  课后,很多年轻的孩子都拿起手机,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电话,说的是父母期盼的多长时间听不到的平常问候,每一声都很简单,但叫人感动。

  “妈,你最近身体好吗,腿还疼不?”

  “爸,天冷,你上山多穿点------”

  “妈,给你的钱你就花,下个月还给你转。”

  “爸,我现在挺好的,你和我妈都好吧------”

  “------”

  当天晚上,两个新来的主管找到老谭,说自己有几个朋友也是做饭店的,没受过这样的培训,想第二天旁听一下。

  老谭大方的答应了。

  第二天上午的培训多了几个人,等到下午多了十多个。晚上,那些旁听者的老板也来了。

  怎么说呢,老谭的培训实际,接地气,没啥华丽语言,也不是胡编乱造,全是二十年的职场生涯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用饭店人能听懂的语言说出来,大家容易接受,听完后恍然大悟:哇,是这回事——

  话语中伴随着做人的道理,时不时地一句俏皮话,或者一个发生在身边小故事,叫人在笑过之后知道了咋做人,咋做事,咋活。

  于是,和那些旁听者的老板当晚成了朋友,最后一天的培训变成了好几家店员工的大讲堂。讲者激昂,听者激动,不是爆发热烈的掌声。

  阿巧,没开业先开门,获得了京城餐饮人的认可。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