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章 赚钱的工艺_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锻炼,就很可能出现问题,所以不管有多困难,他都必须坚持体育锻炼。

  “张大人来了啊,快请坐。”朱聿键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眯眯的凑过来,将张书堂让到了桌子旁。朱聿键的有礼让张书堂诚惶诚恐,他不敢拒绝又不好坐实,只能欠着半边身子坐在那里,看上去比站着还难受。

  对于明朝森严的上下制度,朱聿键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凭他一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这种根深蒂固的经验,他索性先不管,等到有了自己的势力再慢慢纠正。

  “张大人家中应该不算富裕吧。”朱聿键先不忙吃饭,反而问起张书堂家里的情况。

  “回禀殿下,我只是个推官,每年俸禄不高。家中虽然有些山坡地,但耕种不易,最近几年河南连年大旱,这产量就更低了。”张书堂叹了口气。

  朱聿键突然灵机一动,转身到墙角将那些土豆拿了过来:“这种东西耐旱产量又高,最适合山坡地种植,张大人不妨一试。”

  “哦?竟然如此的好东西?”张书堂半信半疑的结果袋子,拿出圆溜溜的土豆端详起来。朱聿键小时候在河南农村长大,对种土豆驾轻就熟,他很快将种植土豆的要点告诉了张书堂。朱聿键的种植方法比如今美洲原住民还要先进,发芽后中要进行育苗分株,对土质和肥力都有要求,按照他这样种植土豆产量还会提高许多。

  历史上土豆是十六世纪中期被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带到欧洲,后来辗转传播到中国的。在明末时期已经有了土豆种植但都是小规模的,而且种植方法多在摸索阶段,种植面积也处于西域地区并未普及开来。

  这种对环境适应能量强,并拥有高淀粉量的食物,是小麦很好的替代产品,它不但耐寒耐旱,产量还极高,足以在小冰河期的明末解燃眉之急。更何况刚刚传入中国的土豆尚未进行良种培育,产量虽然也很高,却不能与朱聿键的土豆相比,要知道在后世土豆的产量普遍达到了亩产四千斤以上,如果土质和肥料适合,甚至能够达到亩产万斤的神话。

  朱聿键的土豆不多,就算让张书堂种植,顶多占用一亩地而已,就算都损失了也影响不大。因此就算张书堂并不认为这种奇怪的东西有什么价值,但也决定勉强一试。

  将土豆交给张书堂去种,他又拿出了玻璃的制造方法:“张大人,现在各地灾害频现,朝廷也是艰难度日。我知道你高风亮节,不愿意行贪污之事,但没钱毕竟不行,所以我希望能够与你合作。”

  “殿下这是何意?”张书堂听得摸不着头脑。

  “这是我闲来无事设计的小东西,希望张大人能够拿出去,建个作坊生产。我想只要能够实现生产,销路应该不愁。”他说着将玻璃的详细制作工艺递了过去。

  “这是……”张书堂看了半天,瞪大眼睛说道:“这是玻璃镜?”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