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零五章 灾民潮初现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津,东江镇的专用码头。

  码头外早已建起了几排棚屋,并留下了一百多的水师官兵看守。

  而直到今天,大批流民的到来,却显得东江镇之前的准备是如此不足,棚屋有如杯水车薪,水师官兵也显得人单力薄。

  本来从西北逃荒来此的流民并没有那么多,但一路走来,连带着山西、河南,甚至是北直隶的穷困百姓,也得知辽东的安置政策,闻风而来。

  大灾害已经开始,从陕西开始爆发,逐渐沿着黄河向东席卷,波及到了其它省份,并愈演愈烈。

  陕西已经数年大旱,流民遍地,民乱蜂起;

  崇祯三年至十七年,河南“赤地千里,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中原生灵疏》中:黄叶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北方各省的灾害情况虽然没有陕西那么严重,但局部性的灾害却几乎年年都有。

  比如山东,万历四十三年大旱,104个州县受灾,“雨无涓滴,田禾槁枯,千里如焚。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死者山积……逃死者十之七八,尚存者十之二三,人烟鲜少……。”

  崇祯元年,杭、嘉、绍三府海啸,坏民间数万间,溺数万人;

  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

  崇祯二年,陕西、山西饥;

  崇祯三年,山东大水……

  在古代,基础设施的缺乏,科技水平的落后,运输水平的不足,信息传输的缓慢,导致了官府效率的低下,百姓在大灾之中的无能为力。

  如果说以前,辽东的建虏肯定会成为灾民迁徙的绝对障碍。战乱,应该是排在饥饿之前的最大顾虑。

  但现在,经过遵化大捷,奴酋皇太极京师授首,极大地打消了灾民的担忧。

  在朝廷的宣传和鼓动下,在东江军的大胜之后,很多百姓都产生了建虏日薄西山,很快就会灭亡的印象。

  加上东江镇给出的政策十分诱人,官府的赈济又匮乏无力,为了唯一的生存之路,百姓们冒险而来,也就并不意外了。

  几十口大粥锅煮着粥,从旅顺运来的土豆、玉米就是主食,也是灾民们裹腹活命的美味。

  一个脸上脏兮兮的女娃,手里捧着个破碗,乖乖地站在队列里,缓缓地向前移动着。她已经很疲惫,很饥饿,精瘦的脸上现出焦急,不时回头张望。

  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瘦弱不堪地倚坐在一棵树旁,有气无力地望着这边。

  显然,她已经虚弱得难以挪动,只能等着女儿拿来吃食。一碗粥,将是她活下去的希望。

  两个虽然瘦削,但还有些力气的男人突然插进领粥的队伍中,引起了拥挤和骚动。

  小女娃被推撞了一下,本已没了多少力气的小身体摔倒在地,破碗脱手摔在地上,碎了。

  哇的一声,小女娃从地上坐起,望着碎碗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