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54章 升了官也不开心_刑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司会审随后便开展了。案件和犯人都移交给了大理寺关押,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御史三人共同审理。

  消息很快传来,只审了三天,酒坛子便招供了。说他是故意杀人,支持他的是一个黑衣人,那个人是谁他不知道。给了他一笔钱,然后他趁着马氏从他屋下经过,然后从后面尾随过去。用酒坛子砸在她的头上,把她砸死了。

  后面所说跟先前的交代是一致的。只是把无意中将酒坛放在山墙掉下去砸死人说成了受人雇佣砸人,但是他没有说那个黑衣人是谁。

  案件很快朝着更不可预知的角度发展。大理寺居然很快将那黑衣人抓获归案了,只用几天功夫去破案。速度之快堪比卓然。

  更为有意思的是,那人一口咬定是王安石的哥哥王安上收买了他。并且还拿出了一大堆黄金,说是他哥哥给他的赏金。然后他找到了这酒坛子,酒坛子对马氏进行了谋杀。

  这桩案子审到后面,前后总共没有用到一个月便最终定案。三司决定将那黑衣人处以斩刑,而酒坛子则被判处了绞刑。

  这种案子按照正常程序,上报官家核准死刑。很快官家便批准下来,同意那黑衣人斩刑。但是对酒坛子则赦免了他死罪,改判流放三千里。

  而对于所谓的案件主使者王安上,三司会审的结果是准予他官当。也就是用官帽子来抵罪,从而免除其他的罪责。

  古代有八种人犯罪时可以得到减免刑罚,这叫“八议”,也就是说这八种人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其中就包括官员,可以用自己的官帽来冲抵罪责,从而免除处罚,也就是用罢职来换取从轻甚至免于刑罚处分。

  这个处置得到了皇上的批准,王安上被免职。但是没有被追究责任,虽然最终没有涉及到王安石,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主要针对的就是他。而这桩案子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卓然得知结果之后,立刻写奏折请求辞去提刑官之职。而几乎与此同时,王安石也写了奏折,辞去宰相之职。并且王安石奏折比卓然还要绝,提交了辞呈之后,直接卷铺盖回老家去了。都不等皇上是否批准。

  就在卓然提交辞呈的同时,苏轼也请求外调的奏折得到了宋神宗的批准,他被调到杭州做知府。

  ……………………

  苏轼离京前一天,到卓然家与他辞别。

  卓然让厨房做了几样小菜,拿了一壶酒跟苏轼在书房里说话聊天。

  苏轼很是痛苦的说道:“很抱歉,卓兄,我把你拉下水了。我原本也没有想这样做的,但是现在看来却真的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你本来想超然物外,做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人。但是很多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

  “你跟其他人不一样,你不该提请辞职。我相信官家也不会放你走的,这件事很明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