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29章:始作俑者,士匄啊!_春秋大领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意思太明显,利用之余还要一再薅羊毛。

  “郑国无信誉,亦无道义廉耻,我自不必顾忌。”国君直接给郑国进行了宣判。

  这个就是郑国作为一个老牌投降国的原罪了。他们在晋国和楚国身上来回摇摆,导致晋国和楚国根本无法信任郑国,面对怎么处置郑国时,楚国和晋国产生的想法就是单纯利用,不会去顾忌郑国的死活。

  晋国和楚国对郑国的毫无顾忌不用担忧来自于“国际”的谴责,一切只因为谁都知道郑国是个什么鸟样,没有任何人会有多余的同情心。

  从这里也就能够明白子驷为什么要自我削弱的脑回路,他认为郑国太强得不到晋国和楚国的真心接纳,又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来改善“国际”对郑国的看法,挽救郑国的信誉度,再对晋国或楚国进行真心诚意的依附。

  现在该是靠拢向晋国或楚国,包括子驷在内的任何一个郑国决策层还在观望。他们要知道的是,未来到底是晋国或楚国会在争霸战占上风,还是继续保持那种针锋相对的局面,好进行相关的评估。

  这个评估对郑国来说无比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他们的未来,一旦判断错误将十足要命。

  吕武一边听着众人商议,一边想道:“郑国在等楚军北上跟我军打一战,谁赢就会投降谁。”

  晋国君臣的商议结果是,暂时不以整编军团模式进行操作,由士匄和赵武临时组成一个混编军团,带两个“师”先行南下。

  在商议过程中,中行偃多次表达反对意见。

  他不是反对出兵南下,反对的是搞什么临时混编军团,认为这么干是在瓦解晋国的制度。

  话说得一点没错,晋国设立“常务卿大夫”这个职位,两个“常务卿大夫”搭一个班子,分设“将”和“军佐”来作为一个军团的正副指挥。这个是既有的制度,暂时看不到该制度的弊病,怎么能乱玩呢?

  然而,中行偃话语权不足的缺点爆发了。

  士匄直接提出家族私战的作战模式,使用晋国第二才子的口才,先后说服了国君以及多数的“卿”,临时混编军团的提议得到通过。

  如果中行偃不是先天不足,作为元戎就应该是一言九鼎。

  比较要命的是中行偃面对国君无法绝对强硬,作为贵族代言人显得非常不合适,又没有成功压制其余的“卿”,间接效应就是得不到多数中小贵族的认可,成为晋国历史上少数较为“软弱”的元戎之一了。

  士匄和赵武率军南下,他们第一个攻伐的目标是郑国的“冯”。

  这个“冯”在汜水的东岸,郑国失去“祭”地之后成为直面晋国的第一座城池。

  国君和元戎中行偃、上军将吕武、上军佐魏琦、下军佐程郑继续待在“虎牢”不动。

  前来参加会盟的列国君臣,包括他们的军队,一样是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