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6章 伐元(三)不为遥制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靠望就是靠脚来准确传达讯息。

  因此一般而言,一场地区性战役里能指挥的人数十万就已经非常非常高,就古代生产力与运输能力来说,超过二十万在一个地区上就没有办法有效控制军队。更有甚者,前线指挥官增多等于意见的不统一,增添大量不必要的意外,故而有时候人数反而是混乱的来源。

  也正因如此,大明才会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由皇帝赐予主帅尚方剑来确保全军能够统一思想,避免指挥紊乱。

  一场战斗中,一个地方能塞下的人是有限的,不会因为国力与将领领导力而可以进行压缩或提高。冷兵器时代大部分战争,都是以几千人为一个部分做单位运动,过万人则是一整只军队,过十万那一定就达到了战役级的水平。

  一个地区战役里,一个指挥官统领几万人,之后分为几个数千人或万余人的分队,每个分队由指挥官的嫡系人马指挥,而地方上的战斗几千人就是极限,更多的人则意味着更大的战场。

  比如一支五万人的部队,分为八个五千人队,依次序对最高指挥官负责。地区战役的指挥官按照他对地形的理解分配这些五千人队,之后自己的本部兵马坐镇在可以随时支援各地要冲的位置。

  此时可能会面临有大量道路而战略任务是防守而非进攻,于是很可能八个五千人队全部分出去纵向防御避免敌人迂回包抄;也有可能地形是狭窄的,兵力无法展开,一个通道只能放一个五千人队或者两个,其余的则要拉开一定距离方便有缓冲空间。

  由于开打后基本不可能及时、准确的传达命令,所以大部分时候,命令都是提前得到了预知,指挥官会把自己对战局的理解和战略需求讲解给嫡系的将领,而显然指挥官不可能亲身考察所有地形,因此前方战场就有赖于一线将领的执行能力。

  比如东线的预期情况是防守,西线则是进攻,指挥官最初的命令是这样的,并且给出了减少损失和如果作战不利可以撤退或停止进攻的保底标准,那么前线将领就不会傻到拼死作战,而是执行指挥官的战略需求。

  这时候就主要考验地方指挥官对前线的控制力了,而除非有特殊情况与意外,否则大部分情况下传令兵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因为的确很难做到实时传送命令。假设是必须进攻打下来或死守的情况下,在开战前都做过交底,基本不会在战役开打后开所谓的指挥系统来调度部队。

  当然,让预备队进行战术支援是可以的,可如果指挥官观测或无法判断前线情况,那还是要依赖最前线的部队靠传令兵来寻求救援,这样一来一回,命令的延时性就往往会导致前线出现各自变化。

  这就是一个局部的地区战役全貌,它由大量前线战场汇聚而出,而整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