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7章 一座城市的决心(上)_超级农业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齐政更希望的嘉谷总部所在地,可以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要有现代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又能最大化地融合进自然环境,草青树绿,花开鸟飞,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如果再加上地方的人情深厚,地产便宜,而大城市又在一两个小时的车程之内,那就更是别无所求了。

  当然,想的倒是挺美,但如果有这样的地方,那简直是天堂了。

  直至江南省的安市进入齐政的眼帘。

  ……

  安市在国内最多只能算一个三线城市。

  那么是安市环境优美吗?

  恰恰相反,现在的安市人,头顶一片乌烟瘴气的天空,鼻子呼吸着污浊的空气,脚下踩着沾染了污染物的土地。

  但前世去过安市旅游的齐政知道,安市在以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全省十大污染城市”,蝶变成了一个全国生态宜居城市。

  因此齐政力排众议,将安市列入总部进驻地候选之一。

  随着深入的了解,嘉谷高层体会到了安市凤凰涅槃式的蜕变决心,也理解了齐政为何将其列入候选地之一。

  安市的自然环境资源十分丰富,在上个世纪末全国“无工不富”浪潮的冲击下,安市发展心切、不甘落后,同样走上了一条工业立市的道路。

  由于受到产业基础和科技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安市引进的多是建材、化工、印染等污染重、能耗高的行业,虽然效果显而易见,一举捧到了“小康”的牌匾。

  然而,高强度的开采和资源消耗,排放严重的项目,让青山绿水逐渐变成了白山灰水,清清溪流开始变得浑浊不堪。

  到本世纪初,安市污染达到了临界点:每年直接排放的上千万吨污水,造成水质变成了劣V类;乡镇林立的烟囱排出红、黄和黑色的烟气;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安市因环境破坏严重受到了国家发出的黄牌警告。

  振聋发聩的警钟犹如醍醐灌顶,让安市人冷静了下来,开始审视自身的发展之路。

  新一届的安市决策者经过反复研讨,安市的未来发展之路逐渐清晰起来:走生态立市之路,以生态提升区域经济。

  安市决策者痛下决心,启动“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对全市的污染企业做出综合治理,强制关停污染企业一百多家,淘汰落后生产线近百条,复绿了两百多处矿山……

  安市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系列化的关停行动对当地的工业和经济带来了致命的后果,GDP直接缩减了二十余亿元,财政收入的1/3化为乌有,简直是痛彻心扉。

  但恰恰是这份“痛割二十亿元换取蓝天碧水”的决心,打动了嘉谷高层的心。

  喊出“生态发展”口号的地方政府不少,但能有安市这样的决心并切实付诸行动的,着实少见。说到底,谁又不希望在一个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的地方工作生活呢?

  而对于现代企业总部来说,交通通讯尤为重要。

  在这一点上,安市也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安市地处长三角腹地,与沪市、杭城、金陵、苏城等一二线城市均在两三个小时的交通圈内,完全可以成为长三角城市的“后花园”。

  安市同样在一边铁腕治理环境生态问题,一边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因此,面对送上门来考察的嘉谷集团,安市决策者的眼睛都绿了。

  ……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