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百七十三章 超前项目_钢铁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雷达项目组陷入到了困境之中,一些青年专家几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西北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政权,任何东西都是新的,就算是研究院都是新的,人员更是新的。

  一般的常规项目,比如说普通的重工业,机器工业,甚至军事上面的项目,都可以使用国外的专家,可是一些超越这个时代的项目,就不行了,这些必须要保密的项目,甚至牵扯到的,是远超过这个时代的理念,就如同雷达一样,其实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在无线电出现了之后,了解了无线电的速度,就可以从接受的差别和反射波之中,找到对方的距离地点。这只是一个创意,但是在没有想到之前,就是茫无目标,即便是未来西北研制出雷达来,对方如果没有这个创意的话,也会摸不着头脑,更别说跟进了。

  这样对于军事上面,有巨大影响力的项目,哪怕是进度慢一点,研制都不允许的外国人参与,哪怕有一丁点的可能性泄露,对于西北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哪怕是已经来到中国很长时间,完全没有倾向性的,也不例外。

  参加雷达项目的,都是一些西北培养出来,或者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庞大的队伍之中,最大的也不过是33岁,最小的才19岁,他们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整个中国,除了少数领域,很少能够找到几个科班出身的,中国的根基太差了,虽然借助着义务教育和层出不穷的扫盲,让西北的拥有了一批有知识的工人,可是在高层,就差了。

  没办法。西北只好从扫盲的尖子之中,抽调出一部分,丢入到研究院里,跟随着那些在外国请来的专家实验,开拓知识,拓展空间。然后学到一些之后,就自己单独进行研究。这种拔苗助长和几乎填鸭式的方法,是西北唯一获得高层研究者的道路,也是在无奈之中的选择,可能够跟随着西北的研究所成长起来的,并且在其中脱颖而出的,绝对的天赋异禀的,他们可以说已经集中了在无线电等领域最出色的一批人了,他们的失落。直接回影响到接下来研究过程。

  杨元钊一直都是关心着这个项目,知道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了的,用电子管不是说制作不出来雷达,而是难度比较大,要想生产处适合的电子管,并且形成一整套系统,必须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生产出来的雷达,多是固定接收装置的雷达。没有所谓区域和方位,只是显示距离。

  电子管的弊端,只看二战时期,美国研制的第一代计算机,足足有三个房间那么大,全部由电子管构成。不但可靠性很差,随时都必须让工程师准备着更换的电子管,耗电量也是惊人,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二战后的美苏。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电子计算机之中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