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68章 多尔衮的红夷小炮_抢救大明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反抗已经渐渐平息了!甚至在清军四面包围下还坚持了一年多的曹州明军(李化鲸、宫文采部),也在顺治三年末被多铎击败。

  无法在曹州立足的李化鲸、宫文采被迫率领余部突围,去投靠了盘踞曲阜的史可法。

  除了曹州明军的兵败,还有一件好事儿也在顺治四年开春后落到了多尔衮的头上——红夷英吉利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大将军派出的使臣布鲁斯,终于抵达了北京城,而且还给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送来了红夷国的土特产,十二门三磅红夷小炮,外加十二门在盛京由八旗汉军工匠仿造(由布鲁斯等英吉利人指导)的三磅炮。

  布鲁斯其实早就抵达盛京了,不过多尔衮并没有马上召他们去北京。这是因为多尔衮并不信任这些红毛洋人......谁不知道朱慈烺在上海开商市招洋商,和红毛黄毛的洋人关系好着呢!

  这红夷国怎么会和大清要好?其中莫不是有诈吧?

  所以多尔衮就听了范文程的建议,要考验一下红夷国洋人——他们不是说红夷国特产是大炮吗?

  那就传授一点铸炮的本事给留守盛京的正白旗汉军吧!

  还别说,这伙红夷国人还真够意思,忙活了大半年,总算帮着正白旗汉军的工匠制造出了十二门三磅红夷大炮——其实三磅炮在技术上对清朝的工匠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难点。

  论起铸造的难度,十二磅的红夷大炮要高多了!

  只不过三磅炮对重量和精度的要求更高,而且还要打造专用的炮架,所以就费了点时间。

  另外,满清的“旗办”手工业的效率也是低了一点儿。工匠们都是旗奴,不大愿意学新东西——十二磅的红夷大炮是他们做熟了的,各种“规矩”都摸索出来了,比如费料多少,费时多少,废品率多少,上上下下都有数了。

  所以工匠们铸炮的风险较低,不大会受处分,日子过得也就安稳了。

  而三磅炮是新产品,万一没弄好,在摄政王验炮的时候炸了算谁的?

  如今大清十旗法度森严,出了这种状况是要追究责任的,搞不好还有人要掉脑袋......

  创新这事儿,是有风险的!

  不过在拖拖拉拉了好一阵后,十二门三磅红夷炮总算是铸造成功了。

  而且在这段时间中,布鲁斯还为正白旗的红夷大炮牛录训练了一批“红夷小炮”手。

  在大清顺治四年正月二十八日这天,在丰台大营的校场上进行了试射!

  “轰轰轰......”

  炮声密集的响起,八门随机挑选出来的三磅炮的炮口不断喷出烟火,而且都是同时打响,炮弹一波一波的向前方三四百步开外的几十个木靶飞去。不一会儿就将其中的一多半打得粉碎。

  坐在一处高台上观炮的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脸上的笑意,那是怎么都掩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