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剂_神圣罗马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数。表面上来看,奥地利小学升中学的几率在8%左右。

  然而义务教育结束了,有钱人子女几乎是百分之百可以升学,这个比例就这么被拉了上去。

  普通家庭出身的草根学子不是学霸,基本上没有多少机会。他们必须要在升学考试中,进入最前面的百分之一才拿得到助学金。

  这本来就是给天才准备的,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年代,奥地利采取的就是精英化教育。

  军校最为明显,从小接受严格军事训练的学生自然占据了优势,然而这需要大量的投入,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负担起的。

  普通人文化成绩再高,把各项专业考试成绩一加,还是只有淘汰的命运。可以说考的科目越多,普通学生就越没有机会。

  提高公立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加这些专业课教学。很遗憾,这看上去美好的设想,想想就可以了。

  增加一门课,意味着增加一笔教育支出。按照贵族子弟的标准搞义务教育,足够维也纳政府破产十次。

  除非社会上对普通人才需求量增加,否则大学扩招是不可能的,这个年代的高等教育太贵了。

  现在即便是贵族子弟,能够接受大学教育,或者是军校教育的,也不会超过35%。

  当然次一等的技术院校,或者是野鸡大学,那就没有限制了,有钱都可以读。

  菲克尼男爵淡定的说:“是么,看来我真的很幸运!”

  奥拉比子爵肯定的回答道:“当然!”

  菲克尼男爵喝了一小口葡萄酒,继续问道:“哈灵顿在什么部队服役,有没有准备到非洲大陆地区发展,那边立下战功的机会要大得多?”

  这是菲克尼男爵在开条件了。没有办法,要获得本土贵族们支持殖民地一体化,自然要用利益说话。

  大多数贵族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后辈子弟很多,可是爵位却只有一个。

  长子继承了爵位,那么后面的次子又怎么安排呢?

  按照德意志地区的惯例,有钱还可以分一笔产业给他们。没钱的要么让他们自己出去闯荡,要么就送他们去教堂做神父。

  宗教改革过后,教堂的油水已经没那么多了。经济繁华地区的教堂还好,有的是业务捞钱,要是运气不好分到了贫困地区,那就只能吃糠咽菜了。

  外出闯荡,这只适合于破落户。大部分都是利用家族的人脉关系,给他们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贵族旁支、或者赎买中产阶级就是这么来的。

  本土的机会少、竞争激烈,但是到了殖民地就不一样了。如果有家底,舍得砸资源都可以砸出一个爵位来。

  如果获得了地头蛇的配合,那么这个难度还可以继续降低。毕竟战争对于殖民地来说,那是隔三差五就会发生的。

  除了捞取军功外,也可以进入殖民地政府中发展。一旦殖民地本土化通过,这些官位也是水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