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一十五章 老友重逢_重回小山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家人说起山上的事,最后总结,都是穷闹的。

  “好在现在可以出去打工,算是多了一条活路。”高老汉道。

  九十年代以后,出门打工成为一种趋势,而到了两千年以后,出门打工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慢慢的,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见着回乡的年轻人。

  高重山也知道,后世有人提倡振兴乡村经济,但也有人反对,认为乡村无法振兴,最好任其衰亡,大家全部城镇化。

  他即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甚至连大学都没读过,他当然是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

  当振兴乡村的人说,因地制宜改造农村,让大家回到家乡生活,减少留守儿童的比率,提升幸福感不好吗?高重山觉得特别好。

  当反对的人说,从农村出来的人,谁愿意回农村?城里的医疗,教育和工作机会,是农村能比的吗?你唯一能改善的就是工作机会,但教育和医疗呢?农村想和大城市一样,那是不可能的,顶尖的人才和资源,一定是向大城市流动。

  高重山听完,也觉得有道理。

  他也曾经想过,谁更有道理,最后发现,他没这个本事分辨。但有一点,他分辨清了,任何事啊,逃不开因地制宜这四个字。

  穷山恶水就该搬,有好的资源能发展就发展,至于未来如何,他想不明白,就先别想。先好好活着,最重要。

  高银山吃完饭上楼,下午还有一场考试,她要小睡一会儿,养足精神。

  后院十分安静,高老汉特意给工人放了几天假,给女儿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爸、妈,这次银山考完试,你们干脆把县城的店关掉,跟我去海城吧。”

  高老汉的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那不行,咱们这个店,一年少说三五十万,纯利,可不敢丢。”

  除了家具,还一直是板材的经销商,虽然经销权分散出去很多,但这家店的利润依然可观。

  “咱们家现在不差这点钱。”高重山无奈道。

  “那不是差不差的事。”高老汉很固执,他现在有手有脚,能赚钱,替儿子守着这份家业。万一在外头有个山高水低的,也能保证儿子一辈子衣食无忧。

  就这么扔了,去海城能干什么?

  “当地人说话我们都听不懂。”李桂花也摇头。

  况且这里人头熟,出门忘了带钱都不怕,随随便便都能遇上熟人。干什么事,都方便。

  “除非你结婚生孩子,要我们过去带大孙子,那我二话不说,关门就走。”李桂花就这个执念。

  高老汉也勉强点了头,“要是那样的话,让丁大姐帮着看几年,我们多给点钱。”

  反正放弃店不可能,为了大孙子,才愿意去海城。为了儿子嘛,慈祥的看了他一眼,“你们小年轻过你们自己的。”

  得了,高重山劝不动了,到了时间送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