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二六章 不争与争_春游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完用人的事,帮郑观音解了燃眉之急。

  接下来,观音婢要说,教几个婢女读书、认字的事。

  她真诚地看着郑观音,

  “我有一事相求,还望大嫂准许。”

  观音婢还未说是何事,郑观音就说,

  “不管何事,妹妹觉着合适,就只管去做,哪需如此客气?”

  看着郑观音万事都无所谓的样子,观音婢不禁心有所感。

  做人如像郑观音这样,对何事都淡然如水,不争不抢,说不定也是一种福气。

  但仔细想想,也不一定是福。

  像她这样,有人护着是福。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道。

  一旦失了庇护,哪里有她活下去的机会?

  看着眼前心思单纯的郑观音,观音婢内心升起一种复杂的感受。

  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是恼,是怜是惜。

  她不忍郑观音受到伤害。

  但生活在尔虞我诈的人世间,这样的人却注定会受到伤害。

  观音婢怀着复杂的心情,向郑观音说了,丁娘子教几个婢女读书、认字的事。

  郑观音想都没想就点头同意。

  观音婢本来还想和她说一下做这事的动机。

  见她并不关心,就只好将准备好的一番话,忍住放在心中。

  从此丁娘子教覃兰、秋缡、晴虹等人读书、认字,就成了公开之事。

  河东唐国公府李氏庄园,重新归于平静已到了四月。

  接下来不得不说一下,纷纷扰扰的天下之事。

  还在二月的时候,杨广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三伐高丽之事。

  百官之中,没有敢提出反对意见者。

  于是杨广下诏,再次从全国各地征召兵员,从四面八方向涿郡汇集。

  三月杨广驾幸涿郡,准备御驾亲征。

  当时,新征召的士卒,没有人愿意打仗,在前往涿郡的路上纷纷逃亡。

  观音婢的族叔长孙顺德,也在这次被征召的兵士当中。

  行到途中就再也没了音信,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到了七月杨广的车驾到达怀远镇。

  此时天下已乱,征召的兵士大多没有如期到达。

  高丽也因为多年战祸,疲弊不堪,已无力再战。

  高丽王惧怕隋朝大军再次来临,就向杨广派遣使者,乞求投降。

  并将勾结杨玄感谋反,逃往高丽的斛斯政,囚送回大隋。

  杨广心中大喜,派使者将领兵在前的统帅来护儿召回。

  自此,隋朝征讨高丽之事宣告结束。

  八月,杨广从怀远镇班师。

  十月,杨广返回西京长安。

  十一月,杨广下诏,在金光门外将斛斯政处死,然后用大锅烹其肉,让百官啖食。

  有奸佞之臣,为了讨好杨广,竟然取斛斯政之肉大快朵颐,坦然而食,吃饱方止。

  吃完之后,收拾残剩的骨头用火焚烧,最后挫骨扬灰。

  将至年底,李渊告假回到河东,安葬了妻子窦氏。

  没有了阿姑窦氏夫人,观音婢怕李渊伤感,她每日领着紫芙、青雁侍奉李渊。

  李渊见观音婢年少懂事,心中很是喜欢,将她如亲生女儿一般看待。

  时下正是多事之秋,朝中事多。

  办理完葬仪,李渊也不敢在家中多作停留。

  他决定不在河东过正旦节,年前仍赶回长安。

  李渊已年近五十,身边需要有人侍奉。

  李建成便与三个弟弟商定,由李世民和观音婢随行照顾。

  也就是说,观音婢和李世民,将要离开住了将近两年的河东李氏庄园。

  观音婢隐约有一种预感,她从此可能再也不会回到这里。

  大乱将至,唐国公府这几年必会有大的举动。

  结果只有两个,要不取得天下,要不家破人亡。

  如是前一种情况,兄弟四人终将为帝、为王。

  谁还会回到这庄园之中居住?

  如是后一种情况,全府之人还不知将要埋骨何处?

  能不被挫骨扬灰已是万幸,哪里还有家在?

  想到此处,观音婢心中升起万千感慨。

  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