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六章 因材施教_春游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额是照夫镜。如果女子嫁人,丈夫能镇住妻子,这照夫镜就是旺夫之相。如果丈夫镇不住,这照夫镜就克夫,女子要留流海儿把前额遮住。”

  丁夫人笑道:“这有什么好愁的?夫人就好好为她挑选一个威武英俊的将军做郎子。这样就会相得益彰,夫唱妇随,有这旺夫镜照着,郎子说不定就会封候拜相。”

  高秋娘听着只是笑,打趣道:“好郎子哪有那么好找?也不知道现在生下来没有?如今孩子下聘都早,有的几岁都定了亲事,是不是我现在就要留心,别让好郎子都让别家抢了去。”

  说完呵呵直笑。

  丁夫人和丁娘子也跟着笑。

  有道是男女婚配要的是郎才女貌。

  世族大家相媳妇,不但看貌,更看重门第和才德。

  门第不同,是断无可能结成姻缘的。

  权贵之家的嫡妻,将来要相夫教子,打理中馈,没有才德也不是合适之选。

  所以世族之家,女孩子的教育亦是重中之重。

  高秋娘接着道:“儿女是父母的连心肉,都巴望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我现在就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一下都让阿婢学会,自己都知道是急于求成,但还是有点急不可耐。”

  丁夫人微笑道说:“这是人之常情。孩子还小,急也急不得,要一步一步来。”

  “小孩子的气质培养要靠熏陶。沉浸于一种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养成好的习惯。”

  “喜欢上学习,有了兴趣主动去学东西,那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你和我家女儿经常抚抚琴、练练字、下下棋、再作作画,小孩子看着喜欢就会吵着要学,这样会事半功倍。”

  高秋娘对丁夫人的说法非常赞同,说道:“我也觉得,孩子小时,要让她玩中学,快乐中学,让她多接触一下外面的事物,多见见世面,开开眼界。再教她一些儿歌,那些祖辈世代相传的儿歌,朗朗上口,也能让小孩子学不少东西。”

  丁夫人点头,说道:“我觉得《小鸡嘎嘎》、《小麻雀》这些儿歌就很好,不但顺口,而且有趣,还蕴含不少知识在里面。”

  高秋娘奇道:“你们扬州人也会《小鸡嘎嘎》、《小麻雀》这些儿歌?你说来听听,看和我小时候学的是不是一样。”

  丁夫人打着节奏,抑扬顿挫地吟唱起来:

  小鸡嘎嘎,要吃黄瓜;

  黄瓜流水,要吃鸡腿;

  鸡腿有毛,要吃酸桃;

  酸桃有核,要吃牛犊;

  牛犊撒欢,撒到天边;

  天边打雷,打给石锤;

  石锤告状,告给和尚;

  和尚念经,念给先生;

  先生打卦,打给蛤蟆;

  蛤蟆漱水,漱给老鬼;

  老鬼拉车,一拉一撅。

  听丁夫人唱完,高秋娘拍手道:“扬州离长安几千里,这儿歌竟然一模一样,也不知是哪辈子传下来的?你再唱一下《小麻雀》。”

  丁夫人笑咪咪的,接着唱道:

  小麻雀,满地滚,打着汉子去买粉;

  买了粉,不会揸,打着汉子去买麻;

  买了麻,不会捻,打着汉子去买伞;

  买了伞,不会打,打着汉子去买马;

  买了马,不会骑,打着汉子去买驴;

  买了驴,不会套,打着汉子去上吊;

  上吊不死,气得烧纸;

  烧纸不着,气得敲锣;

  敲锣不响,气得挠痒;

  挠痒不疼,气得哼哼,哼哼。

  高秋娘惊叹道:“还是一模一样,这世代口口相传的文化传承真是让人佩服,和那些神话传说一样,这些歌谣都是文化智慧的结晶,能够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回来我和丁娘子再一起整理一些,教观音婢学唱。”

  丁娘子应道:“我多搜集一些,抄成一本书,说不定我们家三娘在学的时候还能认识不少字呢。”

  高秋娘和丁夫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几个人便商量着搜集童谣编书的事来。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