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50 朱由校让韦宝读奏本】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官制度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韦宝目前还说不好,但可以明确的是言官制度是造成明朝政治混乱,人浮于事,党同伐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韦宝觉得言官制度本身还是不错的,只需要稍作修改,比如说禁止风闻奏事。

  弹劾,提议,都必须给出证据来论证。

  有理有据弹劾有奖(晋升,资历等),风闻奏事无凭无据受罚。

  但韦宝现在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韦宝并不想把明朝的问题都揽上身,而且凭他目前的力量,他也没有资格揽上身。

  明朝的法律规定是,只要被言官弹劾,首先立即要写辞职报告,然后在家里带着,听候调查审讯。

  如果被弹劾的官员罪状属实,自然是准备接受处罚。

  如果最后证明此官员的确是清白的,皇帝就下旨慰留。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言官是不受任何处罚的。

  所以,言官风闻奏事,杀伤力很大,要是存心整你,就算到时候要不了你的命,也能让你体面、尊严、意气、朋友、亲人尽失,不死也得脱层皮。

  奏折一上,皇帝不留中的话,就得上疏自辩,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死也得脱层皮。

  即便魏忠贤此时已经权倾天下,一言九鼎,面对一帮言官集体发难,依然很麻烦。

  李鸿章对这些有个很准确的见解,他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当此等艰难盘错之际,动辄得咎,当事者本不敢轻言建树。但责任所在,势不能安坐待毙。苦心孤诣始寻得一条线路,稍有几分希望,千盘百折,甫将集事,言者乃认为得间,则群起而讧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纳。往往半途中梗,势必至于一事不办而后已。

  后世的民间历史讨论中,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言官代表正面的、清廉的进步力量,皇权代表反动封建专制势力,他们之间的斗争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民主与独裁的关系。

  这是长期受话本杂剧熏陶出来的好人坏人二元史观,非常片面。

  事实上御史、言官这种岗位,其设置初衷就是“监察百僚”,是皇权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产物。

  历代的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都察院都御史等职位在组织关系上都是和宰相、中书、内阁平行,而直接对皇权负责的。

  所谓风闻奏事、弹劾官员就是行使这种权力的手段。

  被弹劾的官员无论官位高低,若无来自皇帝或者同党的回护,很有可能面临政治声望甚至权力受损的结果,因为背负弹章而离开朝堂职位的大臣,历代皆有。

  君主专制程度高,意思是集权程度加强,也就是说决策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