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17 管理蒙古,得学建奴】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旗制度”的优越性,慢慢就把蒙古控制住了。

  从经济结构上讲,漠北的蒙古各部多半还是游牧状态,而彼时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都已经不是题主认为纯粹的渔猎民族了,而是有城寨可以居住的半农半猎民族。

  这与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东北在很早就已经开垦种地,而蒙古高原至今也就只有漠南适合大面积耕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哪怕当时的蒙古高原各部不分裂,也凑不出一支“几十万的大军”。

  即使是成吉思汗时代,也是蒙古高原最繁荣的时代,在册户数也就五六万户。

  蒙古四次西征每次也就数万兵力。

  从组织架构来说,围绕古代中原建立的政权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内姓部落为主导,外姓部落为仆从,多个游牧部落组成的部落聚合体。

  一般习惯称之为“游牧汗国”。

  他们的首领一般叫“可汗”或“单于”,由内姓部落各酋长直接选举产生,军事民主制。

  然而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坏规矩的搞成世袭继承。

  而这就很容易由继承问题引发内耗,比如“诸弟之乱”。

  当内姓部落在草原的实力在内耗中下降之后,新崛起的强部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草原霸主,建立自己的内姓部落集团重新主宰草原。

  这类纯游牧政权比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回纥、黠戛斯,甚至明初的北元也是有元朝体制空壳包装的游牧汗国。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气球”看似很强很大,但实际上一扎就破。

  内姓部落对草原的统治靠的是威望,而这种威望是建立在内姓部落的实力和影响力之上。

  所以只要盯着内姓部落决战,消耗它的有生力量或者灭掉它的威风,草原自然而然就会“改朝换代”。

  汉朝就盯着匈奴决战,恨不能像打霰弹枪一样多路出击,宁可一堆人在茫茫草原、戈壁上迷路到无功而返,只要有一路找到匈奴核心部落,逼它决战就能把匈奴打到崩溃。

  唐朝也是就盯着东突厥决战,然后一战把突厥打到失势龟缩在漠南,薛延陀趁机崛起占据漠北。

  然后又决战沉重削弱薛延陀势力,回纥可汗吐度迷乘机帅部投唐并联手灭了薛延陀,随后请求唐朝管辖漠北,这才有了都护在燕然。

  明朝朱棣五征漠北,三次就追着太师阿鲁台部打,可能总计也就杀伤几千人。

  然而阿鲁台在草原的威望被这么打的下滑很快。

  不久瓦剌部的脱欢成为了草原众望所归的猛男,打败了阿鲁台势力,瓦剌暂时统一了草原。

  而他的儿子正是后来明英宗的小迷弟“也先”。

  另一种政权就比较可怕了,它的制度基本上就是抄袭中原王朝的。

  在汉人农耕的地盘就用中原王朝统治方式在地方设立州郡长官、节度使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