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2章 五亿_1991从芯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部门砍出去,专心做代工。”

  苏远山摇摇头,在心中为联电默默的哀悼了几秒。

  历史上,联电的CPU便是被Intel给告了,即便芯片上还印上了“Notforsaleorimport(不供出售或进口)”,依旧难逃厄运,最终选择了放弃。

  陈建国看着苏远山,笑道:“不过他们被Intel打压,对于我们倒是一个利好消息。”

  苏远山马上问道:“他们打算买YX架构了吗?”

  陈建国嘿嘿一笑:“我怎么回答?只能说意愿很强——据说岛上和国内在联系了,是不是?”

  苏远山轻轻呼了口气,慢慢笑着点头:“是。”

  就在本月,在香江进行了一系列的见面,然后在年底之前,便会达成影响深远的共识。岛上的商人开始对内地加大投资,内地也对岛上提供政策优待……

  至于后世到底怎么样,苏远山不予评说。

  他只说一句,国内牺牲了太多。

  但就现在来看,双方达成友好共识,对国内是有利的。大量的资本和企业涌入,客观上推动了产业的进步。

  *

  日历翻到11月。

  三天前,霓国天皇结束访问回到霓国,一同回去的还有NEC负责建造无尘车间的技术人员。

  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认为这将会把国内和霓国的关系推向新的高峰。一时间,霓国对国内的贷款援助和投资又掀起了一波热潮。

  已经有分析预计,今年霓国的投资应该会达到22亿美元,而明年则会达到30亿美元。

  只可惜,这些投资大部分不是制造业,更不在半导体行业。

  (注:相关数据见《略论90年代RB对华投资及其特点》一文,爱学术网可免费看到全文。PS:太喜欢爱学术了……)

  站在霓国的角度,即使国内有远芯这样的顶级企业,他们对于国内半导体市场还是持谨慎态度——光靠一家公司可是拉不动整个行业需求的。

  在霓国看来,或者说在绝大多数国家看来,国内的环境,穷,是根源。

  ……

  “再穷也不能穷科研啊。”

  站在无尘车间前,苏远山对郑振川笑道。

  自从得到可以出售光刻机样机的消息后,郑振川便第一时间押送着这台原型机赶来了远芯科技园。

  郑振川笑着摇摇头,望着比成光所的面积还大的科技园,又望向远方不断入场办公室和实验楼的桌椅等办公用品,微微有些发神。

  他知道,远芯的野心很大,很有钱,但……要求也很苛刻。

  郑振川嘴角微苦:“可你的要求……我倒是没什么,但上面肯定很难接受。”

  苏远山给郑振川他们提的要求很简单。

  搬进远芯,按照产学研模式实行资金的严格把控。

  一句话就是,远芯出钱可以,这钱要落在实处,一分一毫都要用在科研上。

  这里的科研,除了零部件,除了材料,还包括对科研人员的补贴和奖励。

  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对普通的科研人员以及科研项目本身来说是最好的。

  但对合作单位……就未免有些霸道了。

  钱全部管着不说,还人都要跑来远芯。

  这至中科院的脸面于何地?

  “没什么难接受的。”苏远山退后一步,让过抬器械进场的工作人员,嘴角一翘:“你联系一下光机所,我们这边也联系一下电科,以电科的身份联络一下部里。”

  “到时候名义上三方联合,以支援产学研的方式进行。”

  “同时……我们可以承诺,投入至少五亿专项经费在光刻机领域,如果项目有突破……”

  郑振川一个趔趄,忙慌慌打断苏远山。

  “你说多少?”

  “五亿。”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