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九〇章 华夏的人才阶梯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反而造福一方了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变了。成了官员之后他们有了新的追求。

  这种追求超过了金钱的诱惑。而只要保持住这种上升渠道是畅通的,就可以让他们的这种动力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反腐最好的利器,是给官员一个良性的上升通道。

  那些临退休的官员反而是最容易踏入腐败陷阱的。

  现在华夏政府之中的人就是这样一批人。一开始成立淮海军的时候。

  董书恒就让当时的人力部去招募一批有过幕僚经历的文人。那是华夏第一批专业的行政人员。

  等到后来,曾宪风投靠了董书恒,淮海军成立了军政府,淮海军开始大批量地吸收底层的寒门文人,以及有能力的幕僚胥吏。

  给他们同等的待遇。建立了一套从办事员到军政府总理,这样层级明确的行政体系,并且确立了自下而上的官员培养模式。

  大部分的官员都要从普通的办事员干起,然后一级一级地向上爬。

  淮海军还有一套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能够尽量客观地反应官员的综合表现。

  让官员的上升渠道尽量地公正、公平。

  现在书院的毕业生渐渐地融入了华夏的官僚系统。

  这些人的加入,大大地提升了华夏行政系统的活力。让原来那些旧文人出身的官员感受到了压力。

  比如像杜辉、丁洪林、罗正初、吕斌、姜玉钦……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经过了书院的学习,无论是学问还是见识都要远超那些旧文人。

  杜辉一进入水利部就能崭露头角,不仅仅是老师冯道利的关照。

  更多的是他自己对水利建设的知识掌握的好,能够支撑他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

  华夏行政系统的希望还在书院。所以对于书院的建设,董书恒一直都很上心。

  魏源这个华夏大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建设新式教育上去。

  淮海书院就是一个样板,也是一次探索。

  现在华夏的书院建设大都是模仿淮海书院。

  当然也有很多书院原本就非常有特色,他们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了下来。

  比如曾涤生主持的岳麓书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有名书院。

  岳麓书院本身就有很多优良的传统。

  比如岳麓书院一直就很重视实学,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岳麓书院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和思辨能力都很强。

  这些人大都是本着从政去的。

  在最近一次的官员录用考试中,岳麓书院的学生参加考试的录取率是最高的,甚至超过了淮海书院。

  一举打响了自己的名声。他们那种自由的办学模式也被很多地方书院所效仿。

  不过论综合实力,淮海书院依然是华夏目前当之无愧的第一。

  只是岳麓书院这种偏文科的书院在官员录用考试中占了一点便宜而已。

  董书恒离开了扬州,接下了到了江宁。

  江宁也做过复兴军临时的行政中心。

  但是因为时间很短,这里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当初,董书恒就是因为江宁城中都是太平军新建的建筑,才搬到了这里。

  现在这里的一切都转给了江苏行省,成为了江苏行省的省会中心。

  就连原本的总统府,都成为了江苏行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城内的其他建筑设施,也都要么成了学校,要么成了政府办事机构。

  这里并没有因为总部机关的撤离而变得萧条。

  反而因为社会秩序持续的恢复。江宁城渐渐又显露出了昔日的繁华。

  ps:今天有些忙,章节短了些,但还是四千加,依然保持两更,大家见谅。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