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一十四章 瘟疫的规律_顽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果是他面临这样的情况,一定不甘心大张旗鼓地出兵却一无所获。

  只不过杨麒的准备,并不在归化城,而是又开始对总督宣大山西的杨嗣昌念咒了。

  多尔衮围猎这几天,归化城到山西边境的传信骑兵几乎连成一条线,昼夜不停地接连叩关。

  杨嗣昌如今就在大同。

  多尔衮带兵经集宁西走,明廷方面自是严防死守,崇祯又在去年入侵的经历之下花费重金组建了一支专门备奴的军队,如今颇有几分摩拳擦掌的意思。

  而杨嗣昌在山西,这几个月的主要工作是,是阅览边防状态。

  怎么说呢,在边防墩军这块,只能说是凑合。

  山西的边墙守卫压力本来就不算太大,在明代山西边墙分为两段,一段是宁武关、阳方以东,因为外面有大同、宣府两镇护着,称作缓边。

  另外一段,则是宁武关以西,历老营、水泉、偏关、河曲、保德一线,比邻河套,称作急边。

  在制度上,不论缓急,五里一墩台,一墩有五户墩军,每户有地五六亩,在附近结庐为家、耕耘收获,生于此、长于此、葬于此,所有烽火墩台的事宜都编成歌曲口诀,让小墩军从小就学,遇事就能按照口诀传警。

  这套制度,是戚继光在蓟镇传下来的。

  但制度归制度,现实归现实。

  如今能把这项制度完好保存下来的,只有山海关了。

  过去甘肃和蓟镇,都保存的不错,但俩地方都有历史原因,跟人关系不大。

  甘肃保存的好,是因为甘肃跟辽东一样,依然是最单纯的军镇,那边军户制度直到刘承宗进甘肃,都没败坏太多。

  整个军镇除了边兵就是旗军,老百姓则都是军属、军余,没啥平民老百姓,就是再败坏,祖祖辈辈干的都是这些活儿,败坏也无非往穷困那个方向走,军事制度很难败坏了。

  但甘肃的军事体系,总副参游、镇戍卫所……被刘承宗废了。

  他才没空养墩军呢,防谁啊?

  营兵、旗军、墩军能编的都被曹耀编入战兵了,留在甘肃的也都已经化卫为县,哪儿还有什么墩军。

  而蓟镇的墩台传统败坏,则是因为过去戚继光用的墩军是迁过来的义乌兵和南兵,南兵的补充招募花费比较大,后来明廷财政变坏,就招募边民、或用囚犯充军来充当墩军。

  这就导致新的墩军,不会像迁来的南兵一样,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驻守在墩台上。

  万历爷怠政,官都不补了,谁还补墩军?

  倒是山海关那边,因为历来受到重视,因此墩军一直是迁过来的南兵后裔,制度保存非常好,算是戚继光留下来的遗产。

  山西这边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制度还在,墩军大部分也在,都是充军囚犯或边民,属于墩军的墩田虽然有多有少,多少也还都有。

  只不过有些尴尬的是杨嗣昌发现……墩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