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九七 守口堡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是了无生机,沉郁悲凉。

  这山水之间的守口堡,也是一样的了无生气。

  在葫芦峪和靠着堡墙不远处的口外位置,倒是能看出来有不少开垦出来的耕地模样,这里靠着雁门水,若是用心耕作开垦,怕是产量还是很不错的。但仔细看看那耕地中早就已经淤塞住的引水渠,就知道这个想法有些过于乐观了。

  今天风很大,几乎让人站不住脚,也很冷,打在脸上就跟要把肉给一刀一刀的片下来一样。大风卷起沙尘,走石飞沙,打在脸上身上就是一阵生疼。

  城头上看不见几个守军,想来是这大冷的天,也没人愿意出来受罪。到了这个年代,大明武备松弛到了极点,军纪军法也是越来越无法执行下去,兵变时有发生。因此各路将官对下面的士兵,管的也松宽了不少。

  只在城楼的东西两边各自插了一面大旗,在风中被刮得猎猎作响,若是仔细看的话,还能瞧见上面已经有些破损了。

  这里很安静,只有寒风呼啸带来的凄厉声音。

  贫穷,荒凉。

  其实这里,也曾经商贾如云,繁华富盛,也曾经兵家必争,举足轻重。

  守口堡,曾经是中原和蒙古互市的一个重要关口,甚至可说是最重要的口子。实际上,从阳和口改为守口堡,并且大肆兴建边墙堡寨,与其说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倒不如说是因为重视此地的互市,保护此地的互市。

  更确切的说来——是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即用茶叶换马匹。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一般是在中原和塞外游牧民族之间,产生于唐,盛行于宋明,衰落于清。

  中原王朝是极为需要马的,这个不消多说,马匹既是运输工具,又是必要的军事装备,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有极大的影响。一支来去如风的机动性骑兵,甚至对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都有相当大的提升。是以历来中原王朝都很是重视马政,但中原地方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匹常常不能自给,因此往往便要求助于西部和塞外游牧民族,从他们那里得到马匹。

  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么中原地区又有什么东西,是人家能看得上眼,能引起人家兴趣的?

  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

  但并不是每样特产都能从草原地区交换到足够的战马。先说风靡西方的瓷器,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决定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玩意儿。棉布和丝绸曾经是唐代后期交换马匹的主要产品。但是,布匹和棉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皮袍子和羊毛编制的衣服虽然穿在身上不是那么舒服,但也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买入。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