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五三 宣府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座善驰射,步兵善弓弩”,“士兵精壮,为一时边将冠”。到了隆庆、万历年间,王崇古、方逢时任宣大山西总督期间,坚持“谨烽火、远斥侯,缮甲兵、勤操练”,经过多年历任官员的严格整饬和训练,在当时可谓兵强马壮、器械犀利,特别是其教场之盛,天下闻名。

  当时宣府镇所辖各州、卫、所、堡、城均有教场、演武厅、军器局、火药局、神机库、神枪库等设施。其中宣府镇城的教场规模最大,最为壮观。建在昌平门外一里多地,建于洪熙初年,房屋、墙垣全用砖石砌成,时名“将台”,内有演武厅。嘉靖八年都御史刘源清增筑高台于前,名曰阅军台,东西两边建有各营将领的“官厅”。

  昌平门外的这座大校场,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规模可谓是浩大之极,雄壮之极!

  即便是站在专为阅兵所用的高台上,一眼望去也难能瞧见校场的边缘。便是把驻军最多时候的十五万大军都拉到校场上来,也根本是占不满,若都是骑兵的话或许还差不多。

  举个确切的例子,这座校场,相当于嘉靖之前的六个北京城大小!

  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九门,折算成后世的单位,面积三十五平方千米左右。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也就是外城,面积二十四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差不多六十平方千米左右。

  而一座大校场,差不多面积就在二百平方公里左右。

  如此巨大,难怪名扬天下。

  宣府乃是和大同一个级别,甚至还要重要一些的边陲重镇,镇城周围二十四里,城高三丈五尺,内有驻扎官军两万又三百四十八员名,马骡驼一万三千三百一十八匹头。

  在永乐年间,宣府还是军镇的格局。东定安、西泰新、南昌平、北高远各留一门,城南昌平门外修关城,由此保留了一横一纵的“十”字形主要干道,同时与次级街巷构成“田字格”路网,整座城池被分为十六个区,形成以镇国府为核心的非对称布局。

  洪熙元年,宣府总兵谭广“修营垒,缮甲兵,严斥堠,复命工甃围四门,创建城楼、角楼各四座,以谨候望”。并在“四门之外各环以瓮城,甃砌如正城之法,瓮城之外又筑墙作门,设钓[吊]桥,预警则起,以绝奸路。隍堑浅狭,尚有待于浚涤”。正统五年,都御史罗亨信巡抚宣府时,疏请用砖石包城,四门外加瓮城。正统十一年工竣。包砖后,“其城厚四丈五尺,址甃石三层,余用砖砌,至垛口高二丈八尺,雉堞崇七尺,通高三丈有五尺,面阔则减基之一丈七尺。”

  而后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市的规模与内涵不断扩大。洪熙年间,建“铺宇百七十二间”;景泰年间,设立仁、义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