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46章 第三代计算机_大逆转190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个左右,每秒可执行6万次计算。这是种进行4位元运算的计算机,同时配有相应的读卡机,大致相当于原时空的tv1464的大型版本。命名为河图一型。不过它的制造数量不多,只是每个研究所配了几部,计算机所自己配了十部而已。另外还有十几部军用型主要作为弹道计算机,配备给重炮旅和要塞炮部队。这主要是练手用的,再它的价格也不太理想。

  1910年二代晶体管出来以后就不一样了。此时出来的是86个晶体管构成的八位元运算系统,拥有3k容量的磁芯记忆体,体积大约是两个办公桌上下叠起来的大小,同时配有完整的人机介面,鼠标、键盘、显示屏、小喇叭,读卡机,甚至还有一个7寸2的超大软碟机。不过此时要实现后世计算机的很多功能都还不现实。这就是河图二型,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十二万次,这也是第一种上舰的计算机。

  更重要的是,这一代计算机把硬件规格固定下来,区分出实体与逻辑两层,又在系统层中规划出作业系统核心、驱动程式与应用程式三层,并成立计算机软体研究所(三六○五所),开始进行作业系统的规划与撰写。同时进行组合语言转二进位码的规格书与相关组译器的制作,以及一些基本档案格式与文字编码的规划制定。譬如说字元编码,ci1是绝对不用的,直接用6位编成的ue万国码,省的后来还要到处转码。而后两者的测试那是最初的作业系统完成之后的事了。研究所将这八位元电脑的八个符号以八卦表示,同时规定以后的暂存器、位址线与汇流排,需以八的二倍数上翻,以达到向下兼容的目的。

  192年底所有相关支援软硬件全部完成,作业系统第一次上线,组合语言组译器经过几次测试修改也完成了。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花了几个月,利用后世资料和主控电脑“小扉扉”的处理能力,开发出了视窗操作系统(称为“洛书0l型”操作系统),以及上百个个应用程式,例如配合撰写组合语言的文字编辑器、弹道计算器、科学计算器以及各种指挥管理软件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开发出了几个简陋的小游戏,譬如吃豆豆、打砖块、小蜜蜂等等,另外当然不能忘了非常经典的“俄罗斯方块”了,当然在本位面这个游戏被重新命名为“河洛方块”。

  然后开始建立工厂全力生产这种电脑,除了配置所有的研究机构和计算中心,还有中央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军队。当然,这些电脑对外还是保密的。文德嗣不是不知道这东西的商机,但是现在放出去影响太大,因此先仅对内公布。而这东西一出现就广受各个单位的欢迎,它的高速计算能力也就罢了,大家更喜欢的还是上面附的那几个小游戏

  随后的河图三型,是在1913年定型并投产的。这款计算机采用了第三代晶体管,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它的大小和河图二型差不多,但是晶体管数量增加到了260个,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二十四万次。

  次年的1914年底又推出了性能更好的河图四型,这也是中国最后一种晶体管计算机,它集成了二万个晶体管,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四十万次。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