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二章 土地问题_武装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详尽的计划。

  按照一个六口之家来计算的话,一年大概需要十二石粮食,才能够让他们存活下来。如果一亩地只能产一石粮食,理论上说只要六亩地就够了,算上一些损耗,有八亩地也足矣,整个百户所有六七百亩地就够了。

  可是问题不是这么想的,自崇祯年开始,朝廷开始征收三饷,每一亩地要向朝廷田赋税四分银子,辽饷每亩一钱二厘,剿饷每亩一分五厘,练饷每亩一分,合计每亩要向朝廷缴纳一钱六分七厘银子。

  再加上原来的赋税,差不多每十亩地要四石粮食的税。而且在算上折银以及税吏上下其手的话,甚至可能会达到五石,这样算下二十亩地才勉强够。

  当然如果是在方云治下,肯定不用担心这些,先他们的需要交的田赋税方云都会代为上交,这样就避免了税吏贪墨他们的粮食。

  针对商人故意打压粮价,方云现在有钱,只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粮价向军户们收购粮食,那些奸诈的粮商再想操纵市场打压粮价就不现实了。

  而现在大明北方严重缺粮,就算手中有再多的粮食,方云也不用愁粮食卖不出去。

  不过方云觉得二十亩地还是有些少了,明末北方受小冰河影响非常严重,各种气象灾害基本上就没有断过,想要风调雨顺的等到粮食成熟,基本不可能,仅仅二十亩地,根本不足以让老百姓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再说不管是开垦土地,还是兴修水利,方云都是要往里面投钱的,有投资就必然要有收获,如果只是一味的输出而没有收入的话,不管什么事业都无法长久的维持。

  仅仅是开垦三千目的,方云就要投入至少两千两银子,明朝整个山东的耕地面积有记载的就有七千两百四十万亩,没有被开垦的也有一千八百万亩,这得往里面投多少的银子。

  如果眼光再看远一点,整个大明呢,不用想,不计回报的投资方式根本无法维持下去,时间一长,必然会破产,还会导致前期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弊远大于利。

  要想有回报,就必须要让老百姓有足够的土地可种,只有有了余粮,老百姓才可能有能力反哺政府。

  针对这些,方云不打算以户为单位来规划土地,毕竟每个家庭的人口都不一样,以户为单位是在太笼统了,同样的土地,人口数量多的家庭,每个人能分到的粮食必然更少。

  而按人头来规划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而且还便于统计人口数,不管是军户还是民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肯定不会隐藏人口。

  靖海屯堡的军户和匠户加起来也不过七十四户,四百四十九人,按照每人五亩地的分法,也只需要两千两百四十五亩地,而靖海屯堡周围的荒地至少也能开垦出三千亩地,多出来的土地,方云还可以用来招收流民。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