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六章 高产农作物_武装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且还种过玉米。

  玉米、红薯(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点,被称为“美洲高产作物”。

  其实它们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玉米被称为玉蜀黍,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明末非常有名的大臣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

  具体为: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上述一大通说明,主要是为了说明,红薯产量高,而且耐旱,耐旱能力强,而且还没有小麦和稻米那么难伺候。

  尽管玉米和红薯早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粮商不收,就更加没人种了。

  其实天启年间,也曾经推广过一段时间,不过民间的反应强烈,甚至引起了民变,最后不了了之。

  而崇祯刚开始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因为他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等到崇祯年中后期,小冰期时期影响扩大,在去区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已经有些为时已晚了。况且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频,崇祯投鼠忌器之下,更没有那个心思了。

  这一点崇祯皇帝就不如他老祖宗朱元璋了。

  要知道明朝以前,古代人在寒冬季节除了在家里通过烧柴火等方式取暖外,对穿衣取暖一般有两种办法。

  一个是动物的皮毛,有条件的皇室贵族,王公大臣或者富商巨贾一般用狐、貂等高档动物的皮毛,而普通老百姓家由于条件有限,就只能选择羊、狗等动物的皮毛;而真正能够用起羊毛、狗毛的老百姓也是极少数。

  而大多数都是用另一种方法来御寒,那就是采用丝麻这种作物来制成衣服或者被褥来御寒,可这种方法御寒效果很差。

  朱元璋本是草根出生,建立明朝之后,小时候的冬天经历依旧让他历历在目。

  为解决老百姓的过冬问题,松江地区的一种农作物引起了他的主意,这个农作物就是棉花。

  朱元璋是个实干家,觉得棉花好用立刻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就像推广红薯一样,那时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棉花有多大的价值,又不能吃,所以背地里都在抵触,种的都是能填饱肚子的那些农作物。

  为此,朱元璋决定采用强硬手段,强制推行,消极待命和不听话的官员不是回老家,就是被干掉了,当然朱元璋也不是一味的蛮干,他是皇帝,拥有的手段太多了,他还通过实际行动来支持种棉花的人。即“益种绵花,率蠲其税”,意思就是:谁家多种植棉花,谁家就可以免收赋税。

  于是,广大农民在确保自家能勉强度日的情况下,都开始大力种植棉花。最后的结局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穿的起御寒的棉衣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如果崇祯能像朱元璋推广棉花一样推广红薯,不说能不能造就一个像康乾盛世一样的时代,给大明江山续几十年的命应该没问题。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