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两百三十七章 戏剧的宣传作用_大明天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为近卫军营长。他从来不敢忘记家中的血海深仇,时刻想着打回老家去找建奴报仇。

  而次子本意是保住幼弟,却不想建奴先是让他们兄弟两做包衣,然后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将他的幼弟杀死了,以便省下一笔口粮。而次子在一次次的退让中,最后也没有勇气与杀死幼弟的建奴拼命,反而成为了建奴的帮凶,一起压榨在鞍山驿的汉人。

  近卫军攻打鞍山时,次子被长子所在的近卫军俘虏了。兄弟相见,说起父母和幼弟的遭遇抱头痛哭。但锦衣卫清查后发现次子的恶行,便欲将次子抓去审问。长子不相信自己的弟弟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便拒不放人,与锦衣卫发生了冲突。

  锦衣卫将一个个证人带到长子面前,听到证人们的哭诉,长子才醒悟过来。他质问弟弟:”你难道忘记了父母的仇恨了吗?忘记了小弟是被谁杀死的了吗?“

  次子沉默不语,旁边的锦衣卫道:”人呀,在有些事面前是不能退让的,你退了一次以后,就一定会退第二次,慢慢地你遇到事后,都首先会想到往后退。对于建奴的恶行,如果每一个汉人都选择不退让,逃走,或者逃不走的就破坏他们的牲畜,毁掉他们的农具,烧毁他们的粮食,那建奴也许早就被灭掉了。善良的人们呀,要记住这样的教训呀!“

  这部戏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在面对大是大非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次子想保护幼弟而投降建奴,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变成了这样,是因为他对建奴抱有幻想,却没有想到与虎谋皮是不可能成功的。

  皇家大剧院的第三场戏是《莺莺传》,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西厢记》改编的,其实真要论到原著,元稹写的时候就叫《莺莺传》。

  这部戏与元稹的《莺莺传》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最大的不同便是结局。元稹的结局是张生始乱终弃,王实甫的结局是皆大欢喜。而在戏中,是崔莺莺主动与张生和离(即离婚),因为她发现张生其实并不爱她,所以勇敢地选择了离开。然后遇到了一位虽然贫穷但是待人真诚的小商人,共同经历了一些事后,两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共结连理后,小商人和妻子一起努力,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这出戏是按朱由校的要求来改的,吴炳范文若等人是觉得改得很失败的,皇帝只是想借这出戏来宣传妇女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借机提高商人的地位。但在朱由校看来,戏剧当然要有主旨,宣传真的善的美的,不就是艺术的目的吗?如果顺便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揉合进去,那不是更好吗?

  皇家大剧院建成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部新剧。这些剧里或多或少地融合了朱由校想要表达的意思,象什么要守秩序要排队呀,象不要辱骂别人的家人呀,这些或者生硬或者圆融地混在戏剧中的观念,慢慢地发散出去。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