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千三百六十三章 不同民情_官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花到地方,可这个监督起来,是有难度的,所以厅里推出这个死规定,是让北崇人来当这个“义务监督员”。

  监督员撂挑子了,这还真让农业局抓瞎,他们想一想,给卢天祥打电话,卢总表示说,我的员工这么做,我是理解的,我们明明是安装大棚的,不帮你平整土地就要挨揍,搁给我,我也不给他家干。

  这官司甚至打到了农业厅,厅里领导表示,别折腾了,那家人要是不能冲北崇人赔礼道歉,就取消其配额好了——换掉北崇的技术员,你们是想都不要想。

  这个回答,有点偏袒了,但是现在农业厅的干部,不少人知道,陈太忠不但强势,还跟欧省长走得很近,而且下面地市如此受约束,也是厅里乐于见到的——忍受不了,你可以放弃,或者自行购买。

  海洲市农业局一听这话回答,就有点抓瞎了,因为他们这里的移动大棚租用方式,跟北崇的不一样。

  北崇那里是一亩大棚一年的租金是一千,很可能大棚使用寿命到了,区里都回不了本,不过陈太忠在意的是授人以渔,农民们学会技术了,区里花点钱是应该的。

  但是除了北崇,其他地方很难给农民们这么大的支持,海洲这里就是,除了省里要一点,市里出一点,还要农民自己再出一点——一亩移动大棚三千块,免三年租金,三年之后,每亩的租金为每年一千二。

  这个条件比北崇苛刻了很多,但是地方不同,没有什么可比姓,海洲本来就比阳州富裕。

  可一亩三千,农户们的兴趣就不是很大了,多凑点钱,可以搞固定大棚了。

  当然,海洲这么做,也不能说就错了,每个地方发展,都要强调因地制宜,海洲农业口儿上确实没钱,那就只能冲老百姓想办法了——海洲的老百姓,比阳州也富裕很多。

  可是,北崇在推广大棚的时候,还搞了一系列的培训,先抓的固定大棚,后来见很多人没钱搞,才推出了移动大棚,一来是让农户们熟悉技术,二来也是帮他们赚取启动资金。

  海洲的培训,就搞得很草率了,很多农户被发动的时候,都有一点疑惑——你们说这是好事,但是我把大棚弄回来了,该种点啥,又该怎么种呢?

  可以种蘑菇、香菇、黄瓜、西红柿、草莓——农业局如是回答,我们这里有书卖,买一本回去琢磨就行了。

  海洲农业局也没想着靠卖书赚钱,原本是免费派发的,但是当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废品收购站里满是自家的书的时候,还是决定要收费。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