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六一章 分布_永不下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致命性的偏差

  与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不同,人脑,假使与其相比拟,也是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计算机。

  而对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设备,注意,是分布参数、而非集总参数,仅仅知晓其硬件构造,与系统中全部硬件的初态,根本无法确定其运行状态,更无法预知,其下一刻的输出会是怎样的情形。

  这一点,与数字式设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电子计算机,在今天,绝大部分都是数字式,这类设备,不论构造如何复杂,逻辑如何精妙,本质上都是“有限状态自动机”。

  既然是“有限状态”,根据数字式设备的基本特性,不难明白,一旦得知某系统的硬件架构、与其存储单元的当前状态,说白了,确定该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立即可以推导其下一刻的状态。

  不仅如此,还可以将这种预测,原则上推导到无限远的未来。

  然而对分布参数模拟式设备,要想做到这一点,“完全掌握系统的情况”,原则上需要确定的状态空间,是无穷大。

  无穷大,是的就是如此,这并非如“计算机保存无理数”之类的情形;

  而是迄今为止,人类,仍未掌握这样一种技术,可以100完美复制某个模拟量,别说“复制、黏贴”,甚至连“剪切、黏贴”都做不到。

  分布参数模拟式系统与数字式系统的这一本质区别,是“人脑类比于计算机”的致命谬误。

  从这一点出发,方然很清楚,所谓“人脑全复制”的设想,即便在遥远的未来,能够实现的概率也极其渺茫,甚至根本等于零。

  人脑,撇开意识的本质,先考虑形式上的情形,要如何才能将其状态“完全读取”,继而才有可能进行复制、或迁移的操作。

  无须考虑全脑的复杂状态,单只考虑神经元之间的一个普通“突触”,这甚至都办不到。

  人类,迄今为止,无法完成模拟量的100复制,这便意味着

  哪怕两个神经元之间,藉由电化学作用而传递信号的突触,其传递能力,根本也是一个模拟量,要保证“黏贴”的目标脑、或者模拟式计算机的凡此种种,对应单元的信号传递能力,与样本100相同,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当然,说到这里,或许也会有不同意见,认为极小的误差并无关紧要。

  100的事,显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那么对突触的测量、再制,精确到999999,乃至更精确一点,是否可以呢,须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信号通路极其复杂,即便再微小的误差,即便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平均、冲淡而最终认为其消失,也还是有一定的概率被放大,最终对意识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单一突触的微小误差,或许,对构建一百四十亿神经元、几十万亿连接的人脑而言,影响是微不足道。

  但倘若几十万亿突触,都多多少少有误差,作为整体,这样的复制品则绝对无法与样本等而视之,概率上的计算,认为其表征与样本出现重大偏差的概率,无限迫近100,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百分百的复制。

  请收藏:https://m.zlhn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